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驿站老鬼,(https://xueqiu.com/6648297425/337463959)
业界公认的“稳”之外,“快”已经成为中通的另一张名片。
“稳”自不必多说。自2016年,中通业务量规模首次跃升行业第一起,至今已经连续9年保持行业第一。
“快”更值得一提。前些天,国家邮政局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快递服务滿意度和时限妥投率测试结果的通告。其中——
在72小时妥投率方面,中通排名第二,仅次于顺丰。
这一排名的意义,比起那些非官方的、自卖自夸的排名,都要可靠,更具权威和公正。更加难得的是,中通已经连续6年时限妥投率排名行业前两名,足见其服务和时效的稳定性。
在老鬼的朋友安德华看来,中通在时效方面的“破圈”,更具含金量——
2024年,中通的日均业务量已经高达0.93亿件,按照目前的增速,今年日均单量超过1亿件是大概率事件,将成为行业内首家日均达到亿件级服务能力的快递企业。如此庞大的体量,对网络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要求更高,但中通的时效非但没有被拖累,反而连续多年稳居行业前列,这放在其他同行(包括顺丰)身上,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
窥一斑而知全豹。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快递江湖中,中通不仅很“稳”,还很“快”,究竟是怎样炼成的?
今年我们要聊的,就是中通这一重维度的竞争奥义,以及背后的行业变局。
关于中通的“快”,外界有各种不同的解读。
有的人认定是产能的积累。自成立以来,中通对产能的投入似乎“情有独钟”,大手笔买车、上设备、建场地、铺设末端…常被业内人调侃称为“基建狂魔”。正是因为在基建方面的超前投入,为中通业务量的增长和时效的提升提供了可能。
有的人认为是管理优化。网络管理与时效提升,是一个环环相扣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。近年来,中通大力推进“到角到边”工作,推行派费直链,持续加快末端建设,升级产品结构等举措,不断优化自身网络,激发网络活力,由此带来的每一个环节的优化,引发的连锁反应,带动了时效的提升。
也有人认同是因为技术升级。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与升级,不仅让中通在时效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。比如,中通围绕操作场地全链路追溯、数字孪生和场地可视化两大目标,开展数字化创新服务建设,大幅提升包裹识别、分拣的精准度。
在老鬼看来,上述分析都有道理,但也只是表层的逻辑,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很关键,也常被人忽视,那就是:业务量规模。
这里补充一个细节,前些天,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安全中心原副主任张虎林,在其个人公众号随笔“寄递评述”中,分享了一个自身的寄递体验,颇具代表性。老鬼编辑整理,如下图——
(图片来源:寄递评述)
细看上图中的寄递流程,可以发现了一些中通为何快的“秘密”。
对此,张虎林给出了很中肯的评价,他认为——
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作业组织安排衔接得很科学,这一点和其他快递企业是共同的,不必细说。但其中有一个原因则是中通独占优势的,那就是快件业务量的规模。
从这件快件的流程来看,潍坊到郑州的干线没有经停济南交换,是直达郑州的。如果没有一定的快递业务量规模,这样组织运输,成本是要大大增加的。
由此不难看出,快递行业的竞争,缺的不是好的管理、技术和产能,也不是加盟和直营之分。很明显的一点,你能做的,对手也不见得能差到哪里。
长远地眼光来看,快递依然是规模效应非常明显的一个行业,快递企业最大的竞争力,往往是规模优势,这个门槛很高,可以形成了一个“巨大单量-规模经济-成本降低-价格优势-持续扩大单量”的良性循环,而极致成本和管理带来的极致规模效应,绝对规模带来的绝对领先优势,已经成为中通最强大的护城河。
一说起“规模为王”,很多人固执地将其“妖魔化”,简单地认为这是“价格战”的罪魁祸首。
不可否认,“大规模”不是“大锅饭”,更不是业务量的简单堆砌,而是性价比、高品质、创新力等内在价值的集合体。
也必须承认,大和强是互相关联的。遥想一下顺丰和极兔的发展路径,虽然各自的业务逻辑、商业模式不尽相同,但若细究起来,同样也是规模为王。
只不过,顺丰的规模优势在时效件市场,没有高溢价的时效件规模,撑不起顺丰航空的高投入。极兔的规模优势在东南亚市场,没有在东南亚的“统治力”,烧不起进军国内时的价格战。
站在上述角度来看,中通的经历也可资佐证,有了规模积累的量变,能更快的实现质变。
比如,在业务规模基本盘的带动下,中通的产品体系不断丰富,延伸出了更多个性化、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“中通好快”这一强有力的中高端时效产品,在服务体验、时效等方面,与中通其他产品,以及同行的同类型产品等形成区隔开来,进一步完善快递产品分层体系。
再比如,在日益拥挤的快递赛道之外,规模优势的资源积累,也为中通的生态圈业务“扩张”,打下了坚实地基础。因为在口碑、客户、资源、协同力量等方面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,就可以搭载、叠加各类业务场景,打出了一套市场组合拳,占领市场高点。
举个例子,中通生态圈在末端门店、快运、云仓、冷链、国际等生态板块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,且具备一战之力。那么,理论上中通的任何一项业务打入某个市场,后续就可以挖掘背后的商机,顺带着扩展其他生态圈业务,不仅可以资源重复利用,实现成成本与效益的最大化,还能为其综合物流服务能力,提供极大助力,实现从规模优势到综合优势的跨越。
除此之外,越来越快的时效,不仅可以让中通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弹性,也带来更多的增量。比如,中通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,散件业务量同比增长46%,其中逆向物流业务量同比增幅超过150%,日均散件规模达600万件。
正因如此,做大规模,强化底盘,最大化利用自身的规模化效应,以不变应万变,成为各大快递企业必须要坚守的根基。
如此来看,复盘中通的“快”的秘密,映射着一个逻辑:
以规模为根基,才能以时效破局。